1、試題題目: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面問題。觀國之治亂臧否,至于疆界而端..
發布人:繁體字網(www.yuanpaijj.com) 發布時間:2015-06-28 09:00:00
| |
試題原文 |
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面問題。 觀國之治亂臧否,至于疆界而端已見矣。其候徼支繚,其競關之政盡察:是亂國已。入其境,其田疇穢,都邑露:是貪主已。觀其朝廷,則其責者不賢;觀其官職,則其治者不能;觀其便嬖,則其信者不愨:是暗主已。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,其于貨財取與計數也,慎孰盡察;其于禮義節奏也,茫韌僈楛①:是辱國已。其耕者樂田,其戰士安難,其百吏好法,其朝廷隆禮,其卿相調議:堤治國已。觀其朝廷,則其貴者賢;觀其官職,則其治者能;觀其便嬖,則其信者愨:是明主已。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,其于貨財取與計數也,寬饒簡易;其于禮義節奏也,陵謹盡察:是榮國已。賢齊,則其親者先貴;能齊,則其故者先官;其臣下百吏,污者皆化而修,悍者皆化而愿,躁②者皆化而愨:是明主之功已。 觀國之強弱貧富有征:上不隆禮,則兵弱;上不愛民,則兵弱:已諾不信,則兵弱;慶賞不漸,則兵弱;將率不能,則兵弱。上好功,則國貧;上好利,則國貧;士大夫眾,則國貧;工商眾,則國貧;無制數度量,則國貧。下貧,則上貧;下富,則上富。故田野縣鄙者,財之本也;垣簾倉廩者,財之末也。百姓時和、事業得敘者,貨之源也;等賦府庫者,貨之流也。故明主必謹養其和,節其流,開其源,而時斟酌焉,潢然使天下必有余,而上不憂不足。如是,則上下俱富,交無所藏之,是知國計之極也。故禹十年水,湯七年旱,而天下無菜色者;十年之后,年谷復孰,而陳積有余。是無它故焉,知本末源流之謂也。故田野荒而倉廩實,百姓虛而府庫滿,夫是之謂國蹶。伐其本,竭其源,而并之其末,然而主相不知惡也,則其傾覆滅亡可立而待也。以國持之,而不足以容其身,夫是之謂至貪,是愚主之極也。將以求富而喪其國,將以求利而危其身,古有萬國,今有十數焉,是無它故焉,其所以失之一也。君人者,亦可以覺矣。百里之國,足以獨立矣。 (選自《荀子》,有刪節) 【注】①僈楛:怠慢粗疏。②躁:通“剁”,狡猾。 1.對下列句子中加粗詞語的解釋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 A.其候徼支繚,其競關之政盡察——繚:繚繞,回環旋轉 B.其田疇穢,都邑露——露:顯露,破敗,沒有城墻 C.其戰士安難,其百吏好法——好:優秀 D.故田野荒而倉廩實——實:充實 2.下列句子中,加粗詞的意義及用法相同的一項是( ) A.其于貨財取與計數也——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.其于禮義節奏也——其下平曠,有泉側出 C.凡主相臣下百吏之屬——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 D.而不足以容其身——冰,水為之而寒于水 3.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,不正確的一項是( ) A.文章認為,觀察一個國家的治亂好壞,只需到這個國家的邊界就可知,哨兵來回分散巡邏,關卡管理嚴格,而進入國境,則田地荒蕪,城鎮破敗,由此可知曉。 B.作者認為,要使國家富強,必須遵禮法、愛百姓、重承諾、將帥有才,同時,國君要禁止好大喜功,禁絕貪欲,限制官吏及工商業人數,完善法令制度。 C.作者用對比論證,闡述了國家走向富強及大治的正確途徑,文章還向國君呼吁,要勤政愛民,愛惜物力,節儉修身,才能使國家變得富強。 D.作者認為,夏禹曾遇上十年水災,商湯曾碰到七年旱災,但天下卻沒有面有菜色的人,這是因為他們懂得本和末、源和流的關系。 4.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。 (1)賢齊,則其親者先貴;能齊,則其故者先官。 譯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(2)君人者,亦可以覺矣。百里之國,足以獨立矣。 譯文: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|
試題來源:期末題
試題題型:閱讀理解與欣賞
試題難度:中檔
適用學段:高中
考察重點:文言文閱讀
|
3、擴展分析:該試題重點查考的考點詳細輸入如下:
經過對同學們試題原文答題和答案批改分析后,可以看出該題目“閱讀下面的文言文,完成下面問題。觀國之治亂臧否,至于疆界而端..”的主要目的是檢查您對于考點“高中文言文閱讀”相關知識的理解。有關該知識點的概要說明可查看:“高中文言文閱讀”。